“老刘,您这身衣服有些年头了吧?怎么还穿着?”今年春节,走访慰问单位退休老干部老刘时,他的一身衣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件已经洗的发白、袖口破损的蓝色中山装。
“这是1990年11月中央纪委表彰我为优秀纪检干部,参加表彰会时专门买的。”老刘说。
“这都27年了,还穿呀?”
“这件衣服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现在日子好了,工资也不低,买新衣服不是问题,但有些东西是留在心里的念想。”
……
面对已是83岁高龄的老刘,看着他家里简陋的陈设,大家一时竟无言以对。老刘家里我来过多次,用“寒酸”来形容也不为过,别说年轻人不理解,就连50多岁的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老刘叫刘家明,1952年参军入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在巴州纪委机关工作,任纪检监察室主任,1994年退休,享受正县级干部待遇。我到纪委工作时,他已退休多年。关于他个人,有文字记载的东西不多,我只见过1990年中央纪委的表彰通报;但关于他的故事,听到的却很多,说的都是他如何刚正不阿,如何倔犟较真,如何眼里揉不得沙子,生活如何节俭。
老刘虽已退休多年,但留下了一个好名声。他近乎苛刻的俭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更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老纪检人不忘初心的执着。每次见到他,我总是怀着敬仰之心。我常想:纪检干部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应该怎么去传承老一辈纪检人的精神?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那份对党忠诚对事业执着的信念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
有人说,人生如蒸馍,馍蒸到一半,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馍就生了。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精神追求同样如此。
不论什么时代,共产党员都要把对党的信念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作为应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这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培养锤炼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除了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还要耐得住寂寞,在不断的实践中涵养定力、克服浮躁,远离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用专注态度、踏实努力干事业,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不同岗位上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见贤思齐,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树立标杆,以先进典型为镜,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是每一个党员要做的终生课题。
如今的老刘,依然精神矍铄,还担任着纪委机关的老干部党支部书记。每次老干部过组织生活,他都是那么认真,领学党章时,声音还是那么洪亮,对党的感情依然那么浓烈。